奋勇争先 决战决胜“十四五”丨三明:城乡双向奔赴 区域协调共进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22 09:41:14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牢记重要嘱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建设革命老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示范区目标,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聚力补齐城乡短板,努力探索具有三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4年,三明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67.3%,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城镇和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优于全国、全省中等水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三明市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走进永安市永陶竹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6台智能化竹条选色机高速运转,各种规格的竹条自动进入分选框。
永陶竹业有限公司厂长朱礼明介绍,一台机器能选择10种规格的竹条,相当于每天5名工人的劳动量,效率高、品控强。一条生产线万元以上。
作为一家生产竹家居板材企业,永陶竹业不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新引进自动选色机、自动竹材大破机等设备后,年产能提升至1.5万立方米,产品除了与本地企业配套,还销往国内外市场。
目前,立足于小陶本地的竹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企业每天消耗毛竹60吨,创造就业岗位180个,带动竹农5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一根竹子,不仅撑起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集聚、促进城乡融合的强劲引擎。近年来,三明市坚持产业引领,明确发展格局,健全产业链发展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沙县小吃食品、永安林竹、建宁特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向“新、优、特”方向升级,不断夯实城乡融合的产业根基。
“啾啾啾,喳喳喳……”清晨的薄雾中,福建明溪的山涧里、城市中,罕见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轮番现身觅食。“鸟导”谢芳林一边招呼着外国观鸟客进山“寻鸟”,一边笑着说,“沾了小鸟的光,我们明溪如今在海外都很有名呢!一趟下来,我就能赚个千八百元。”
近年来,明溪县以“森林+”为主线,逐步打造集生态观鸟、植物医养、森林体验、自然教育、研学禅修等功能为一体的康养基地。早晚观鸟,闲时体验乡村生活,“观鸟经济”带动了明溪全域旅游的繁荣。据悉,每年有3万多名来自全球的观鸟爱好者来到明溪观鸟旅游。
立足绿色家底,三明市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茶、种业、生物医药、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惠民产业链“枝繁叶茂”。
眼下,沙县区依托小吃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手拉手”协同成长;三元区串联万寿岩、小蕉村等节点,打造“文旅融合·近郊休闲”示范线,激活城乡互动新场景……融合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现在乡镇不比城里差,内窥镜检查还比城里更便捷,从家门口到完成检查全程不到一小时。”永安市小陶镇下湖口村村民老高的感慨,道出了三明基层医疗的巨变。
时间回溯到2023年3月,永安首个镇级胃肠镜检查项目落地小陶并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成功开展了首例无痛胃镜检查。三明市永安总医院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帮扶模式,定期派驻麻醉科、消化内科专家到小陶分院巡回坐诊,让小陶镇及周边乡镇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无痛胃镜诊疗服务。
小陶镇的医疗蝶变,正是三明市加快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提升服务水平的缩影。2017年底,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总医院以县医院为龙头,将县域内所有县、乡、村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为一体,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网络,通过设备共享池、人才下沉机制等方式,将资源精准输送至基层,架起连接“病有所医”与“病有良医”的桥梁。目前,全市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有139家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含推荐标准),占比达96.52%。
教育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三明市以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念,持续打好教改“组合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十四五”期间,三明市持续提升优质学位扩供给。目前,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达99.67%。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9.55%、普惠率97.94%、公办率78.57%。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百姓?三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精心布局“一市一县一中心”,一座座社会福利中心拔地而起,153个乐龄学堂相继落成,2.6万名老人在这里安享幸福晚年。
从医疗到教育,再到社会保障,三明用细致入微的民生服务,编织出一张覆盖城乡的幸福网。
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融合高水平发展的“基础桩”。多年来,三明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乡基础设施规模质量差距持续缩小。这种改变,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显得很直接——
三元区岩前村长期受水厂设施老化影响,存在供水不足、季节性缺水、水质浑浊等问题,村民日常生活存在诸多不便。7月16日,随着一座2000吨絮凝沉淀池及其配套设施的建成投用,供水稳定性与水质得到非常明显提升,全村2900余人真正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这是三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三明市通过“统筹、统建、统管+智慧监管”模式,打通资金筹措、工程建设、运行管护、数字监管全链条,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和县域统管工作。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2020年的86%,提升至2025年的98.53%;规模化水厂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从2020年的58.6%提高至2025年的70.44%。
在完善城乡供水网络的同时,三明市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深度绑定,以水弹性城市建设破解“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叠加问题。近年来,三明市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工程40项,海绵化改造成效公众满意度达94%,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之路。2023年5月,三明市入选“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三明市“两通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充分的发挥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城乡路网越织越密,群众出行更高效便捷。
畅通城乡物资流通脉络,是三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城乡统筹、全域协同延伸的又一生动体现。
“以前跑一趟只能拉乘客,现在‘客货同车’,进城的家电农资和出山的鲜货一趟搞定,既省成本,乡亲们也不用等。”在建宁县里心镇新圩村客货邮融合服务站里,“红色车长”付祥福说。
这辆“满载物资”的客货邮融合车,正是激活客货邮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三明市深入挖掘整合农村运输闲置资源,精准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民营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如今,232条农村客货邮融合线路稳定运营,客货邮服务实现全市建制村100%覆盖,让城乡之间的“血脉”更加畅通。
此外,三明市加快推进“两通工程”(即“邻县高速通”和“乡镇便捷通”)实施;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的比例从72%跃升至85%,通三级公路的乡镇占比也从92%提升到98%。随着通达性的提升,许多乡村的旅游资源得以更顺畅地对接市场,形成了交通惠民与产业兴村的良性循环。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的同时,乡村振兴也迈出了坚实步伐。三明市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稳妥有序开展建制村撤并,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完成投资140.8亿元,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个乡镇、183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乡村发展活力慢慢地加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精神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更是打通城乡壁垒、促进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近年来,三明市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双向流动、价值理念交融互鉴、治理效能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以绿为底,三明市推动乡村与城市共赴美丽之约,奏响一曲城乡融合发展的动人乐章。
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村道整洁、游客服务中心热闹。曾经的半山村垃圾遍地、环境恶劣……如今,通过倡导“三诚”文化树新风,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聚人心,半山村已蝶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诚信教育基地和省级金牌旅游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33万元,特色旅游项目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半山村的华丽转身,正是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三明市积极将朱子文化等地方传统优秀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截至目前,全市1737个村、208个社区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此外,三明市还积极探索建立市民文明观察团,通过市“数字城管”APP上报问题1212件、有效上报率91.7%、整改率100%;推行市民文明积分制,305个嘉许项目入驻积分商城,1082户家庭获得1.36亿元“文明贷”授信;选派百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成立700余支“福小宣·明大理”宣讲队,深情讲述“一碗擂茶”“一杯米酒”等领袖故事,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同时,三明市积极探索文化惠民的创新路径,让文明新风以更鲜活的方式吹进千家万户。
10月12日,三明市“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村,开展“订单式”文艺志愿服务。“村里好久都没这么热闹了,今天来了这么多摄影家、歌唱家、舞蹈家,线岁村民刘水秀的话语朴实真挚,道出乡亲们对文化活动的渴望。
自市文联联合多部门策划推出“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以来,三五成群的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轻装上阵,走进海拔高、路途远的偏远山村,已逐步形成“1+N”服务模式,先后开展“明警三人行”服务、“戏剧润童心”公益教学等活动,各类文艺志愿服务形式仍在持续创新。
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举措在三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精神根基、注入了持久活力。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三明市正持续做强县城、建美乡村,让城市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共同书写生态更美、产业更强、百姓更富的新篇章。
2024年,三明非流动人口城镇化率67.3%,城镇和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2020年相比,全市30分钟内上高速的乡镇占比从72%跃升至85%,通三级公路的乡镇占比从92%提升到98%。
全市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已有139家服务能力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含推荐标准),占比达96.52%。
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保障率达99.67%。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99.55%。
15个乡镇、183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布局 “一市一县一中心”,一座座社会福利中心拔地而起,153个乐龄学堂相继落成,2.6万名老人在这里安享幸福晚年。
与2020年相比,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6%提升至98.53%,规模化水厂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从58.6%提高至7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