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弥足珍贵的“地球之肾”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31 21:59:57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国内已有约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一定效果保护。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认识不足,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很多地方仍在大量开垦围垦和随意侵占湿地,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一些把大量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错误倾向。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因此,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一定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每年冬季,数以千计的仪态万千的红嘴鸥都会云集到春城昆明;色彩斑斓的野鸭、黑颈鹤都会齐聚日光之城;优雅高贵的白天鹅也会成双成对地出现在山东半岛的荣成市郊,这些美丽的“天外来客”不约而至,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悠闲自得、翩翩起舞,带给市民们的是大自然的恩赐,他们或驻足远观,或走近喂食,与可爱的精灵们共享自然,愉悦身心。要问这些城市的市民们为什么能独享这份大自然的恩赐,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几座城市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湿地。如昆明市的翠湖,布达拉宫后面的高原草泽,山东荣成郊外的浅水湖,都为这些美丽的精灵提供栖息之地和所要寻觅的食物,成为这些美丽天使们最理想的越冬之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而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湿地成为地球上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河口三角洲、洪泛平原、沿海滩涂在内的湿地资源,是富饶的物种基因库、天然的蓄水池,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不要缺少的资源。因此,人们亲切地称湿地是“地球之肾”。沼泽滩涂原无用,而今始知“肾”珍贵。在国内,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地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有限的水土资源,使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资产金额的投入有限,管理力量薄弱,更是造成侵占、破坏湿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中国是世界上位居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四大湿地大国,也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由于认识上的滞后,经济发展方面的落后等诸多原因,中国湿地在上世纪遭受了巨大破坏,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海河流域曾有过十分优美的生态环境。历史上,流域平原河流纵横,洼淀星罗棋布,水域辽阔,是人类和各种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更是以丰富的特产、优美的环境蜚声海内外。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海河流域地表水被大量开发利用,中下游河道相继枯竭断流,除北部的滦河外,4000多公里的平原河道已全部成为季节性河流,湿地面积也由原来的40%锐减到7%。闻名世界的“华北明珠”白洋淀,自2003年以来长期处在干涸状态,过去的水域现在已能牧羊了。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保护力度加大,目前国内已有近40%的天然湿地被纳入保护区范围,已有黑龙江扎龙等21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达赉湖等4个湿地类型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网络。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对湿地盲目围垦和改造,湿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规划利用,湿地污染严重等问题。如围湖造田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面积锐减,该地区调洪、蓄洪能力大为降低,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又如,肆意排放污水使滇池、巢湖、太湖和海河、辽河等河湖的污染积重难返,使这些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不言而喻,加强湿地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保护专家们呼吁,根据公共利益优先的准则,应给予湿地以合法地位,而确保禁止开发和合理规划利用等项原则,是让“地球之肾”永世长存的可靠保证。在2004年“世界湿地日”前夕,国务院又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将国内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和青藏高寒湿地区等8个湿地保护类型区域。明确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规划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80个,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一定效果保护,湿地ECO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