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政治的傀儡世界秩序的操纵者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05 20:35:22

  作为国际重要的大宗商品,石油被称为“液体黄金”、“工业的血液”、“普罗米修斯之血”,它是工业动力的来源,也是现代社会的支柱,而油价更是被看作世界经济的“温度计”。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油价的每次上涨,除了产油大国、石油大亨收割世界财富,数钱数到手发软之外,也会影响国际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

  它不仅会推高物流成本、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出行成本,同时也会推动钢铁、铜等各类大宗物资的涨价。

  从美国占据着世界石油产量的半壁江山,到中东地区成立欧佩克后主导石油定价权,再到苏联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全球石油产业的王座屡次易主。

  石油作为最赚钱的资源之一,自石油工业诞生以来,美国、中东地区、苏联等国如何通过贩卖石油控制世界财富流向?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能源史,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原油帝国争霸和油价定价权的厮杀。

  原油,也被叫做石油,主要的用途是被用作提炼燃油和汽油,或被加工成化肥、润滑油、塑料等化工产品。

  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印度等地,通过采集天然沥青,建房子,存粮食和制药品。

  比如,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沥青浴室,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沥青殿堂,都是用石油“黏合”成的建筑。

  东汉班固《汉书》中有,“高奴有洧水可燃”,这种可燃物说的就是河面上漂着的石油。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石油”一词在中文中首次出现。

  沈括还试着用石油燃烧生成的煤烟制墨,称“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他以此预言,此物日后必定大行于世。

  尽管人类发现石油的历史很长,但近代原油工业的诞生,却是在19世纪中叶的美国。

  1854年,纽约的一名律师乔治·比斯尔和纽黑文一家银行的总裁詹姆斯·汤森盯上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口盐井。

  他们听说,盐工们在打井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盐水中会混有一种墨绿色、臭气熏天的油状物质。以至于许多地方修建了蓄水池,等到油状物质升至水面,盐工们再从中提取出盐。

  由于从地下渗出的石油体积少,杂质还多,不管是上面哪种用途,都没有正真获得大规模的普及。

  1855年左右,比斯尔和汤森两人成立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并付钱请到了耶鲁大学的教授西里曼做背书,让他研究出石油拥有作为照明物和润滑物的最佳性能。

  经过反复实验,西里曼得出,石油加热到不同的沸点,可以分馏出碳或氢,是极佳的照明燃料。

  研究结果正合俩人心意,之后他们拿着报告大肆宣传,成功从其他投资人那里拿到了启动资金,并找到了可以在前线替他们打井的人,德雷克。

  耗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花光了最后一笔钱后,1859年8月27日,井中还是丝毫没再次出现石油的迹象。

  就在他们准备放弃的当天晚上,钻头在69英尺的地方落入到了一条缝隙里,之后又滑进了6英寸。

  第二天,德雷克等人到工地收拾装备准备走人,他们在朝井下望去时发现,水的表面浮着一层黑色液体,用水罐捞上来后,他们确定那些液体就是原油。

  为了加速产油,德雷克在井口架起一台用蒸汽机驱动的油泵,油泵每日的产量能够达到10到25桶,在当时价值200~500美元。

  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工业或商业目的进行钻探的石油矿脉,被称作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

  德雷克打出石油的消息不胫而走,由于美国石油生产遵循“捕获原则”,因此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小镇顿时人声鼎沸,人人都想跟在德雷克身后,买地开工钻井,大赚一笔。

  所谓“捕获原则”是指,如果被猎的鸟兽从一块地盘逃入另一块地盘,那么后者的主人完全有权把进入他地界的所有猎物宰杀。即土地的所有人有权获得他土地范围内的所有财富。

  在这一原则下,只要一个人买下或租下一块土地并找到石油,那么土地下面开采出来的石油就都归他所有,不需要经过政府的许可,也不必缴纳矿产资源税,谁抽着就是谁的。

  1860年11月,就在德雷克的发现油井的15个月后,泰特斯维尔油溪两岸多了75眼油井,干井更是不计其数。

  紧接着,隔年4月,美国石油工业又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钻井工打出了第一口自喷井,不用水泵,每天自动喷出3000桶石油。

  宾州西部的石油产量因此迅速增长,从1860年的45万桶,提高到了1862年的300万桶。

  当时,人们的照明手段是在动物油或者植物油中加入一根灯芯,比如常用的动物油是抹香鲸的油脂和松脂油。

  美国石油开采成功前的20年间,人们开始采用煤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中提炼照明用油的方式。

  但抹香鲸油价格昂贵,松脂油易燃且从煤中提取成本高,两者都不是照明的最佳材料。

  1863年,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洛克菲勒,跳过了生产秩序混乱,钻井设备不够先进的原油生产领域,直接成立了炼油厂。

  通过精良的管理模式,仅仅两年时间,他便拥有了克利夫兰地区最大的炼油厂,并在一年后,组建了一家专门管理大西洋沿岸的买卖和煤油出口的新公司。

  为了减少石油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洛克菲勒把供应和分销的职能全都囊括在了公司内。

  同时,他利用铁路公司的矛盾和自家庞大的生产规模,使石油运输的成本远低于同行。

  油区产出的石油,都需要铁路运送出去,洛克菲勒依据业务往来知道,从克利夫兰到泰特斯维尔,再到纽约等东部市场的运输线路中,有三家铁路公司互相竞争。

  所以,他一边买下铁路运输公司所需要的油罐车和储油设施,控制铁路运输的车辆使用权。

  他给出的谈判条件是,铁路公司受石油公司运输量的影响很大,而自己能保证每天通过铁路公司固定运油60辆,如果要拿下这单,铁路公司一定要降低运费。

  而铁路公司给洛克菲勒公司的运价,每桶分别优惠了0.07美元和0.5美元。

  1870年,为了引进更多的资金,控制整个石油业,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建立了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

  19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到炼制加工等每个部分快速地发展,不仅是洛克菲勒一个企业懂得降低运费,各大石油公司在当时,纷纷打起激烈的运费战。

  宾州地方铁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它提出铁路商和几家大炼油商可以联合成卡特尔垄断模式,以提高石油运输的费用。

  明面上,联盟内部的公司运输石油的运费普遍上涨了一倍,但暗地里,成员炼油公司每送一单,就会得到不少的回扣。

  这种表里不一的行径实行了没多长时间,就走漏了风声,无数小炼油公司和产油商纷纷抗议,联合。

  众怒之下,1872年3月25日,铁路公司联盟、产油区产油商和纽约炼油商联盟三方在伊利铁路公司总部开会。

  铁路方面作出让步,宣布废除同南方开发公司的秘密运费折扣协议,运费对所有公司一律平等,任何公司都不再享受回扣。

  尽管协议废除,但运费大战后,许多炼油公司还是元气大伤,这给了洛克菲勒逐一击破的机会。

  他首先买下了克利夫兰史坦利公司,又说服另一家大炼油商-克拉克·潘安公司的老板之一奥立维·潘安,买下了后者的公司。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标准石油公司吞并了21家炼油企业,成为了克利夫兰地区的“石油大王”。

  他先是把宾夕法尼亚等地几个产油州油田附近的炼油企业收入囊中,紧接着又收购了泰特斯维尔地区各炼油企业的股票,之后把触角伸到了东部。

  1875年,标准石油公司的资本扩大到了350万美元,并组织成立了中央炼油协会。

  紧接着,标准石油公司开始收购油田,进入上游生产领域,又成立了美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个托拉斯垄断组织。

  到1891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其生产的原油已占美国原油总产量的1/3。

  像标准石油公司一样,当时慢慢的变多的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式的垄断,渗透在美国的各行各业。

  20世纪初,美国兴起了一股反垄断的风暴,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数位候选人,开始以反垄断的名义拉得选票。

  在当时,一名记者深入了标准石油企业内部,记录了洛克菲勒如何通过排挤竞争对手、勾结政客甚至影响司法流程等一系列行为,成为石油巨头的过程。

  1904年,在舆论的讨伐下,罗斯福依照《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控告标准石油公司扰乱市场竞争。

  解散后,标准石油被分成了多个实体公司,最大的一家是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几乎分走了一半资产,后来此公司更名为埃克森石油公司。

  但英国本身是贫油国,为了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英国在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上不断进行石油勘探,并与波斯进行合作,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

  整个战争期间,能源相继从马力转变为以石油为动力的卡车、坦克、燃油船和飞机。

  比如,1914年,英国前往法国的远征军中,有827辆汽车和15辆摩托车的车队支援,这些车辆都是由石油提供动力。

  混合着石油、橡胶和硫磺的火焰,让英军仅在两天的战斗中,就损失了31名军官和751名士兵。

  为了克服德国人擅长的堑壕战,英国人设计出了一种由内燃机和石油提供动力的装甲车,代号为坦克。

  1916年8月,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批50辆坦克被送往了法国,德军被坦克打得束手无策。

  比如俄国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意大利“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德国的“哥达”式轰炸机等。

  等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军队共计拥有卡车56000 辆、汽车23000 辆和 34000 辆摩托车。

  而法国在战争之初,只有110辆卡车、60辆牵引车和132架飞机,四年之后,卡车的数量增加到了70000辆,飞机变成了12000架。

  战争后期,英法美等国在最后的西线进攻中,每天需要消耗的石油,就达到了一万两千桶。

  而在战时,德国出征罗马尼亚,就是想要把以前分属于英国、荷兰、法国和罗马尼亚的炼油、生产以及管道企业,重组成为一个大型的联合企业,以满足德国的石油需求。

  但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加上战争本就需要庞大的石油,以德、奥组成的同盟国面临石油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

  而协约国一方,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减弱了协约国的海运力量,加上英国海军主要燃料来源地——波斯的石油产量告急,俄国巴库石油被土耳其占领等很多问题,石油供给也成为了棘手问题。

  美国政府在当时和石油产业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盟,成立了全国石油战时服务委员会。

  委员会负责把协约国各国政府的订单分发给美国各炼油厂,并组织石油海运等工作。

  1917年,法国总理克列莫苏就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购买石油的紧急请求。

  数据显示,1914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2.66亿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65%,到1917年,美国石油产量增至3.35亿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67%,其中1/4用于出口,主要供应欧洲国家。

  一战之后,1920年至1940年这20年间,世界原油产量快速攀升,由6.9亿桶增长到21.5亿桶。

  而在1923年,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为71.5%,1930年和1935年分别占比63.6%和60.2%,到1940年则占比62.9%。

  1916年,协约国和盟约国激烈交战时,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之间,秘密签订了一份协议。

  这份协议被称作“赛克斯-皮科特协议”,签字的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沙皇俄国。

  根据协议,法国将控制叙利亚、黎巴嫩地区,以及东北部石油丰富的摩苏尔地区。

  英国则控制从今天的约旦往东,到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巴士拉和巴格达。

  意大利控制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和都德肯尼斯诸岛沿岸的地区,沙皇俄国控制的是奥斯曼亚美尼亚和埃里温西南部的库尔德斯坦。

  1916年左右,当法国与德国激战时,140万左右的英军前往了地中海的东部地区和波斯湾地区。

  1918年后,英国继续在中东地区派驻了上百万的军队,以保证自身在这一地区的控制权。

  1920年4月25日,英法两国签署了瓜分美索不达米亚石油资源的《圣莫雷协定》,双方决定共同垄断该地区的石油开采,并限制美国插手。

  1928年7月31日,经过长达6年的谈判和抗议,美国与英法等国石油公司达成了《红线协定》(the Red Line Agreement),按照已经不复存在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边界画了一条红线。

  以这条红线为界,美、英、法、荷在埃及以东、波斯以西,除了科威特之外的全部海湾地区具有平等的石油开采权。

  1927年,伊拉克的巴巴古古1号井喷出原油,油井所在的基尔库克地区,被探明石油储量高达100亿桶。

  1938年3月,沙特地区的达曼7号井冒出石油,每天的石油流量就为1585桶。

  国际石油公司的目标,也逐渐从控制石油资源,转为了控制世界石油的生产和销售。

  1928年8月,英荷壳牌石油公司、 英国石油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进行了一次秘密谈判,三方签订了一份《联营协议》,又被称为《阿奇纳卡里协定》。

  协议规定,各公司以1928年的市场占有率占世界销售总额的百分比为基础,实行石油生产的定额分配,各公司在需求总额增长时,增加的实际数量要保持同一百分比。

  协议还确定了统一的海湾基价,即世界石油价格都以美国墨西哥湾沿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沿岸到市场的运费计算。

  之后,为了有效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国际石油公司进行了重新谈判,并达成了《联营协议》的三个附属协定。

  通过《联营协议》和三个附属协定,控制世界石油生产的国际石油公司,组成了第一个全球性的石油卡特尔,并把国际油价稳定在了美国油价的水平上,共同瓜分世界石油市场。

  而美国通过《红线协定》和《联营协议》获得奥斯曼帝国境内的石油资源后,继续向英法传统势力范围——海湾地区渗透。

  同时,美国通过获得巴林、科威特和沙特的石油租让权,又进一步取得了在中东开发石油的权利。

  1939年9月,德军以160万兵力、2000多架飞机和2800辆坦克,陆空配合,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仅从各国飞机的数量变动情况来看,1939年到1944年,同盟国飞机产量从24178架增至167654架。轴心国飞机产量从14562架增至67987架。

  规模巨大的机械化作战,使交战的轴心国和同盟国的石油需求量激增,当时,各国军用油料的消耗量高达3亿多吨。

  德国在二战中,一年的石油消耗量大约是1500万吨,而德国自己的石油产量每年只有50万吨。

  为此,德国一方面从煤炭中提炼加工出石油制品,一方面,从“仆从国”罗马尼亚获得石油资源。

  有数据统计,1940年,合成燃料的产量占德国石油总供应量的64%。1942年,罗马尼亚为德国输送了大约600万吨左右的石油。

  1942年,希特勒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其战略目标就是进攻苏联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产地,尤其是巴库油田。

  从日本来看,在战争中,日本每年需要石油500万吨,虽然抢占了南库页岛、中国东北和台湾省,有少量石油供应来源,但也无济于事。

  比如当时在法国,法国自由政府为了阻止法国维希政府获得中东的石油,联合英国人袭击了法国维希政府控制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使得法国无法从中东获得石油,陷入了严重的石油危机中。

  和一战时期一样,二战期间,美国利用自己远隔重洋的地理优势,向交战双方大肆出售石油等战略物资,再次一本万利大捞一把。

  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美国及其盟国共计消费了70亿桶石油,其中有60亿桶来自美国。

  日本消耗的石油,7%是自产的石油,其余全靠进口,其中10%来自荷属东印度群岛,80%来自美国。

  1940年7月,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摩根索和陆军部长斯廷森,曾发表过石油禁运声明。

  但就在禁运声明发布后的5个月里,日本从美国进口的86号燃料比声明前增加了550%。

  同年9月,日本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扩大侵略活动后,美国随即宣布,完全禁止向日本出口铁和废钢,但仍不包括石油。

  不过,由于石油出口量日渐增长,加上美国在那几年未曾发现新的油田,美国国内出现了对石油将要枯竭的担忧。

  1944年年初,在美国政府的示意下,美国石油储备公司派专人前往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等中东国家进行考察。

  经过一番考察,地质学家埃弗雷特·李·德高里尔发现,中东地区探明和可探明的石油储量多达260亿桶,潜在储量可能高达3000亿桶,其中沙特阿拉伯约占20%。

  在这次石油发现不久,美国国务院正式通过了争夺中东石油资源的《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

  这份报告的确立,是美国正式实施控制中东石油、建立战后石油霸权战略的开端。

  这7家公司分别是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壳牌公司、英国波斯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德士谷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

  除了英国石油公司为英国所有,壳牌石油公司为英荷共有以外,其余五家都为美国公司。

  以控制区域为例,西起埃及、东到伊朗,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他们控制,而这些土地大多以50年或100年的租赁协议被卖出。

  1955年,“七姐妹”公司将中东石油销售的价格,定为了每桶1.97美元,获得了高达13亿美元的利润,其中,美资石油公司获利7亿美元。

  这里插一句,20世纪50年代,中东石油开采的最低成本仅为每桶10美分,而美国本土石油开采的成本为1.65美元,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美国本土石油生产的利润,在7家公司的商量下,中东石油销售的价格定为了1.97美元一桶。

  1953年,加利福利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谷公司从中东石油开采中获利1.7亿多美元,而海湾石油公司获利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获利3559万美元。

  但这种好事持续的时间不长,随着中东各国民族主义兴起,要回石油生产主权的呼声日益强烈,石油开采、销售等权利逐渐被中东各国收回。

  在摩萨台上台后,他马上实施了“伊朗石油公司”国有化的法案,并成立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接管英伊石油公司。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全力发展石油工业,石油收入从1964年的5.5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30亿美元。

  在巨额石油收入的保障下,伊朗的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伊朗也迅速地从农业经济国变成了石油经济国。

  而夺回属于自身个人的原油资产和原油定价权的一系列运动中,最知名的,也是影响最大的,要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建立。

  1960年,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等国,在巴格达召开了一场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各国共同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OPEC)。

  建立之初,为了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尤其是石油7姐妹手中夺回石油权益,欧佩克成员国主要采取争夺石油标价以及石油国有化两个手段。

  以利比亚争夺石油标价权为例。1970年,利比亚政府利用跨国石油公司之间各自为战的漏洞,通过减产、断供等方式将他们逐个击破,最终迫使在利比亚的跨国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标价和税率。

  在当时,利比亚政府石油收入剧增,按日产 300 万桶石油计算,利比亚政府的石油收入从每年 3.3 亿美元增加到每年 14.2 亿美元。

  利比亚旗开得胜后,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也相继开始提高与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润分配比例。

  在这种背景下,1971年2月,跨国石油公司与海湾产油国签订了《德黑兰协定》,同年 4 月,又与地中海产油国签订了《的黎波里协定》。

  两个协议的签订,不仅使全球石油价格得到了提升,也让中东产油国逐渐掌握了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

  1961年,中东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为25.1%,石油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1.6%。

  到1975年,中东地区的石油总产量为98477万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了37%,其石油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也高达61%。

  这一时期,中东以其储量巨大、埋藏较浅和品质优秀的原油,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地区。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成员国相继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原油禁运的政策。

  当年10月,阿联酋、沙特、卡塔尔等国先后宣布完全停止对美国输出石油,伊拉克则收回了荷兰在巴士拉石油公司的股份,并宣布对荷兰实施禁运,以惩罚荷兰协助美国将军火运到以色列的种种举措。

  11月,欧佩克各成员国又出台政策,决定减产25%,12月,各成员国再次减产5%。

  两次减产政策的出台,欧佩克产油国的减产总量达到了500万桶/日以上,约占当时世界原油出口量的15.8%。

  有数据显示,在当时,由于欧佩克成员国对石油价格进行上调,油价由战前的3美元/桶上涨到了11美元/桶。

  比如美国民众在当时拼车上班。加油站限购,每人只能卖10加仑的石油。周末,加油站还歇业。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也还是为了给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美元找个锚定物,1974年左右,基辛格与沙特方面展开了谈判,并签订了秘密协议。

  根据协议,沙特同意将美元作为石油交易的唯一定价货币,条件是美国向沙特提供军火和设备。

  美元和石油紧密挂钩,石油美元体系正式确立,使得美国再度通过美元控制石油霸权地位,而沙特王室则可以躲在美国身后安心数钱。

  距离第一次石油危机仅仅过去5年后,1978年,伊朗爆发革命,两年后,中东地区又爆发了两伊战争。

  双方战争的首要目标,就是大规模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从而削弱对方的石油生产能力。

  战争的洗礼,让伊朗、伊拉克的原油生产几乎完全停止,世界原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相应减少,油价一度飙升至42美元/桶,并在之后长期保持在35美元/桶左右的高位。

  两次危机让不少国家的经济都进入衰退阶段,但也出现了一个最大的赢家,苏联。

  上世纪60年代,在中东地区夺回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在西伯利亚相继发现了60余个超大型油田。

  1960年,沙伊姆油田自喷井被找到。一年后,鄂毕河旁的普里奥拜自喷井,鄂毕河下游的萨莫特洛尔湖附近的大型油田又相继被发现。

  这个战略的确立,一种原因是苏联企图在所有能赚取硬通货的国家 ,寻找石油出口机会。另一方面,苏联也想拉近与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克里姆林宫要求石油商竭尽全力地获得更多的外国硬通货,从而去购买工业化所需的机器。

  为了打开销路,苏联还先后对数个西欧国家的油船、油库和销售设施进行了投资。

  而两次石油危机正好恰逢其时,为苏联的石油输出战略的实施铺了一条宽阔的马路。

  在当时,为缓解石油紧缺的局面,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日本开始不约而同地从苏联大量采购油气资源。

  加上欧佩克国家主动减少石油产量,实行禁运政策等原因,滚滚而来的石油利润,开始流向了苏联。

  除了发展与西欧的能源联系外,苏联还以原油为外交资源,巩固与东欧的经济军事一体化,从而减轻美国对自己的遏制挤压,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和地位。

  石油给了苏联资本和底气,那几年,苏联不断地开设大型军事项目,增加海外军事基地和驻军数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的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发现了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的漏洞,果断发动了“隐蔽经济战”。

  这场经济偷袭战,美国通过对国际石油动手,一方面加强出口管制,另一方面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

  当年,里根对沙特施加外交压力,迫使沙特石油增产,沙特的石油产量由1985年的日产360万桶上升到1990年的日产710万桶。

  大量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世界石油市场,国际油价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短短5个月就跌至12美元/桶,并在15美元/桶附近长期徘徊。

  根据美国中情局的分析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苏联石油出口的硬通货收入在1983年达到高位,为156亿美元,1986年减少至70亿美元,三年间减少了近90亿美元。

  1982年,纽约商业交易所推出了世界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合约(WTI)。

  期货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签订合约,同意按指定的时间、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交收指定数量的现货。

  这种交易的优点是价格、数量等提前敲定,即使今后市场行情报价出现不利于自己的波动,也不会造成损失。

  石油期货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发展,到2001年,WTI期货慢慢的变成了了全球交易顶级规模的商品期货品种。

  当年一开年,2月份交货的WTI原油期货价格就一路飙升,直到突破100美元/桶的大关。

  3月,国际原油价格冲破了每桶110美元,5月,国际原油价格又突破了130美元大关,7月,石油价格达到最高点,为147.27美元/桶。

  而这一年,进入国际原油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资金约有2600亿美元,是2003年的20倍。

  其中,纽交所投机者所持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占该市场合约总量的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34%。

  据当时的业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控制了石油商品掉期交易头寸的约70%,这些投行进入掉期市场,通过与航空公司及对冲基金进行掉期交易,从油价波动中获取暴利。

  事后,有研究表明,每一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原油市场,就会使得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6%。

  而2008年,石油期货市场新增净投资220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是6月底以来的新投资。

  2008年9月,就在油价达到高点的两个月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油价随即出现暴跌,从最高价一路跌到最低点30.3美元/桶。

  但按照一瓶550ml的农夫山泉2块钱计算,158.98升农夫山泉水的价格,价值则高达400多元。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下行,从而也抑制了石油需求,因此也对石油生产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

  当年10月24日,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了特别会议,决定将原油日产量减少到150万桶,并暗示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减产。

  受益于美国页岩油三大核心产区,美国页岩油的产量一度达到了 500 万桶/日,这一数值几乎达到了全球原油日生产量的 5% 。

  经过160年的演变,当下世界石油市场呈现出了美国、俄罗斯和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年2月,欧佩克+联合技术委员会(JTC)召开会议,并在会上提出削减60万桶/天的产量,以对冲新冠病毒疫情对需求侧的冲击,减轻石油市场的压力的建议。

  联合技术委员会(JTC)并非一个决策机构,但它为OPEC及其以俄罗斯为首的盟友提供建议。

  但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表示,俄罗斯需要一些时间来衡量疫情对石油市场的影响,尚未决定采取何种适当的对策。

  此次会议并未达成统一解决方案,但随后全球石油需求量开始上涨却继续下跌,并跌至2011年以来最低点。

  最终商量出的结果是,在现有减产基础上,于2020年第二季再减产150万桶/日,以支撑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油价。

  在俄罗斯看来,自家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等项目遭到美国制裁,自家的石油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一再被美国的页岩油挤压,油价的降低正好可以杀一杀美国页岩油企业的锐气。

  并且,俄罗斯财政状况与石油出口相关性较高,通过争夺市场占有率而选择增产,也是改善财政状况的手段。

  他们报复性地扩大石油产量,并降低石油价格,试图将俄罗斯重新拉回谈判桌,但俄罗斯一方表示,自己能经受住油价下跌的冲击。

  最终俄罗斯、沙特两虎相争的后果,就是导致油价继续暴跌,油价当时一度降至30美元/桶附近。

  全世界不一样的地区的采油成本不同,沙特阿拉伯的产油成本很低,每桶不超过10美元,可以说是沙特养家糊口的摇钱树。

  2020年3月9日,标普500指数中能源板块重挫20.1%,创史上最大单日跌幅。其中埃克森美孚跌12.2%,雪佛龙跌15.4%,康菲石油跌25%,西方石油跌52%,这一些企业都在得克萨斯州的二叠纪盆地开发页岩油气田。

  不同上述公司一派惨状,油价腰斩再腰斩之后,疯狂的散户们纷纷掏出多年积蓄,重仓原油期货。

  3月份开始,全球投资者,特别是亚洲部分国家地区,如印度、韩国、中国均加入对WTI原油期货做多行列。

  然而,那些渴望“抄底”原油套利的投资者们没想到的是,芝商所允许“负油价”的申报和成交,让他们亏了个底掉。

  2020年4月20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5月期货合约的官方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负油价成线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后,首次跌至负值。

  2018年左右,中行发行了一款名叫“原油宝”的打理财产的产品,中行操盘投资者账户,搞原油期货,撞上这次千年一遇的油价负值,三分钟蒸发65亿。

  所以国际油价一路上涨,从2020年年初的每桶50美元一路上涨至80美元以上,为三年来最高。

  正如舒马赫所言,“能源是无法替代的,整个现代化生活的大厦都建立在能源之上”。

  对财富与权力的争夺总是伴随在石油周围。这种争夺动摇了世界的经济、支配了战争的结果并且改变了人和国家的命运。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太阳和风是可通过的能源了,而那时人类依赖的能源主要是人力和生物质能。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过去一个世纪,则是碳和石油能源占据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前端,供应最基础的能源。

  如今天然气、太阳能、海上风电等各类新能源纷纷走上能源殿堂,但石油却一直稳坐能源领域的头号交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