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长沙市信息化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07-08 01:05:54

  本纲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信息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为主线,致力于推进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在2002年对全国科研机构招标形成的《长沙市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提炼出2003~2015年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发展的策略、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的规划纲要。

  全市建成了固定电话、移动通信、无线寻呼、广播电视及分组交换、数字数据、帧中继通信、多媒体综合通信为主体,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到2002年底,已建成本地网电线个,全市局用电线万门,电线%。广播电视宽带传输网主干光缆总长度达6000芯公里,有线万户。数据通信已建成覆盖全市的光纤传输骨干网络3000皮长公里,移动电线万户。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的比重达70%左右。各级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建成和投入运行了一批局域网,计划、科技、组织、编制、人事、规划、公安、社保、统计等部门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政府网站的影响日益增大。全市互联网用户达62.94万户。

  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2%。电子信息类企业出口创汇、总利润分别占全市工业公司出口创汇和总利润的70.9%和35.4%。涌现了LG曙光、湘计算机、创智、国讯网络、长海视听、威胜电子、银河信息、苏博泰克、长城维用电脑等一大批上规模的电子信息企业。软件产业发展较快,全市共有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200余家,2002年软件公司实现出售的收益52亿元,长沙软件园获得国家级软件园授牌并启动建设。

  全市从事信息化专业方面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人员近万人。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代表的在长高等院校已成为全国信息学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拥有信息类学科博士点18个,硕士点30个,院士4人。在长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每年为社会输送4000多名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创智与目前全球顶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印度NIIT公司合作,规划“十五”期间为全省培育5万名软件人才。全市90%的公务员通过培训取得了计算机初级以上资格证。

  2001年依照国家信息产业部《中国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对我市信息化建设现在的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得分为61.5分(详见附件1),表明我市信息化程度处于全国省会城市的中等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带动战略实施力度不够、城市信息化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

  我市2003~2015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信息产业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并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所有的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极大提高,将长沙建设成为城市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

  到2005年,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达到中等水准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建成网络相互连通、光纤主干传输、高速宽带接入的信息网络体系。

  到2010年,城市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前十名,建成高速传输、光纤到户的信息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宽带点播等业务得到普遍应用。

  到2015年,城市信息化水平、信息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前八名,建成与国际最新水平接轨,高速、无缝、全方位接入的集光纤、有线、无线等为一体的高速信息网,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政府带动战略。强化产业引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以社会服务为着力点,重点建设公益性信息化项目,营造全社会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有序推进战略。按照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推进、逐步突破。

  ——应用主导战略。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我市推进信息化的重点,着力建设电子政务、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重点应用项目。

  ——市场运作战略。依据信息化项目的公益性程度,采取对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建立信息化项目的招投标机制,充分的利用技术、服务外包等形式,构建良好的项目收益模式和运营模式。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竞争规范、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体制。设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公司,全面负责全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增值业务相分离。根据长沙城市规划和各功能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制定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加强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电信多业务智能平台、新型呼叫中心、数字集群电话等新型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载体。

  大力推动高效低成本信息网络的应用和普及,重点是宽带接入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的接入,适时推进2.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按照“统一规划管理、统一网络站点平台、统一政务软件、统一安全策略、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建设内容最重要的包含长沙市政务网、长沙市公众信息网和长沙市网控中心。

  2003年,完成网控中心第一期工程,实现初步的技术管理功能。利用原“长沙市政务公开信息网”的系统平台,升级改造相关信息处理流程,搭建“长沙市公众信息网”的基本框架。启动“长沙市政务网”建设,突出公文流转软件的应用,公布我市有关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文件。

  2005年,升级网控中心,实现视频会议、视频点播、CA认证、呼叫中心等一系列高端应用。在区、县(市)及各职能部门全部配置统一的公文流转软件,实现政府内部之间的网上沟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2015年,在政府内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促进全部行政职能上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

  加大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力度,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全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主要侧重于销售、研发、财务三大环节,大规模的公司侧重于生产现场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的信息化改造。坚持管理优先原则,发挥信息技术的高度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

  (1)教育信息化。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开发、整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形成交流便捷、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全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适应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要,大力开展网上科普、网上教育、远程教育,建设“数字图书馆”。

  (2)社会保障信息化。通过整合与市民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相关的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市民便捷有效办理医疗、社保、公积金等个人社会事务的信息服务系统。

  (3)公众安全信息化。实现人口、户籍、交通、治安等各个专业系统相互连通,资源共享,逐步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反应快速、警民联动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4)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开发、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城市环境动态检测系统等各种城市公共应用系统,逐步实现城市规划和管理的信息化。

  (5)社区信息化。建设以虚拟社区工作站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选择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地理位置较好的小区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实现更有效、更便捷、更低成本的社会服务。在完善科教数据库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设有长沙特色的电子学习社区。

  按照“链群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一链六群”即以数字媒体产业链为核心,包括智能传感、远程教育、智能仪表、终端设备、嵌入式软件和电信服务等六个产业群的产业布局,形成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配套企业协作跟进的发展格局,营造我市信息产业的规模效应。

  加大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信息化管理与协调职能。同时,各部门明确信息化推进人员,负责本部门和本系统有关信息化的具体工作。

  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公益型、基础型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企业信用体系、融资担保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快企业融资步伐。

  从培育、引进、开发、管理四个方面做信息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与市场机制相适应,制定和实施在户籍、福利待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和技术入股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和稳定信息技术类人才。充分的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带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公务员信息技术轮训制度,提高公务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全社会推广和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市民信息化的社会参与度。

  重点研究制定《长沙市信息化建设管理条例》、《长沙市信息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长沙市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信息化项目的审批机制以及规范化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效果。

  有针对性地制订长沙市地方性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主要涵盖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数据库、信息传输、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的协调和运营机制,加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注:11、12两项指标按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标准统计,2001年暂未列入测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