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06:22:37

  “起锅烧油!”备菜下锅,大火翻炒,铁铲舞动间,麻辣鲜香的气味弥漫开来。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川菜馆里,严兴堂正做着拿手的家乡菜——回锅肉。每每做起回锅肉,总能让他想起魂牵梦绕的故乡——重庆巫山。

  严兴堂,50多岁的山城汉子,百万三峡移民的一员,2002年8月与近百名巫山老乡一起离开故土,现已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新圩镇长布村扎根生活了20多年。因敢想、敢干、会干,他很快成为长布村的致富能手和长乐村民小组组长。“大家遇到难事,都会来找我商量。”严兴堂慢慢的变成了深受村民信任的发展“带头人”。

  “2002年,我在家开的咖啡厅刚有起色,说实话,非常不舍也十分纠结。”谈起移民搬迁,严兴堂的思绪飘回了23年前。

  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需要,严兴堂所在的村需要外迁。而立之年,离开故土,这个决心不好下。“亲属和朋友和全部家当都在那里,当时心情很复杂,但是国家有需要,咱们不可以含糊。”他与百万三峡移民一样,最终决定舍“小家”、为“大家”。

  “搬迁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但也清楚这是自己获得更好发展的一个机会。”搬迁那年,作为移民代表来到外迁地惠州考察时,严兴堂敏锐地捕捉到惠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

  下定决心,不回头。严兴堂让妻女留在重庆处理咖啡厅转让事宜,自己则带着7岁的大儿子和一台电视、一套音响,离开生活了29年的巫山,先来到了长布村。

  新家园,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不但给了我们土地,还为我们移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孩子们读书上学也不用发愁。”初到惠州,当地政府和移民办的一系列补贴政策、贴心帮扶消除了移民们心底的焦虑和担忧。

  “移民群众不容易,跨越山川来到这里,我们一定要尽全力为移民群众提供服务。”惠阳区移民办主任吴冠文介绍,移民安置地都是自然条件较好、土地相对较充裕、民风较好的镇村。惠阳区通过集中安排到乡镇、分散安置到村组的安置方式,将移民分散安置到各个点,推进土地调整,助力移民加速融入当地社会。

  “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就想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海南、四川、广东,施工、制衣、跑运输,自幼家境贫寒的严兴堂,16岁便外出务工,磨炼出一身本领与胆识。“来长布村第一年,我就在桥上摆摊卖卤肉。”指着不远处的小桥,严兴堂回忆。

  来惠第二年,严兴堂把自家住房一楼腾出来开办餐厅,从装潢的风格到菜品选择,都富有重庆特色。“为学这手艺,我特意回了趟重庆拜师。这盘回锅肉里,藏着独家秘方!”一口地道滋味,饱含着他与山水故城之间剪不断的牵挂。每年春节,严兴堂都要把乡亲们聚在一起,在家门口摆起团年坝坝宴,互诉乡情,展望新年。

  “三峡移民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团结协作才能走得更远。我能做到的就是协调各种资源,成为村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小组长,如何带领组内的移民群众一起致富,一直是严兴堂日夜琢磨的心头事,更是他作为沟通纽带,想为大伙扛起来的实在责任。

  惠阳区毗邻香港,靠近深圳、东莞。20世纪90年代,长布村抢抓发展机遇,成为惠阳区最早发展工业的村之一。坐拥优势资源,长布村寸土寸金。一番考察下来,严兴堂从村集体的70亩土地中嗅到了发展机遇。

  说干就干。2010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村里将土地出租给企业建厂。“深圳、东莞我都跑了个遍,每次和企业谈判都要花费一周多的时间。”看着一批优质企业入驻,严兴堂累在身上,甜在心里。在该项目中,村民不仅按比例分红,还可就近务工,一举多得。

  与此同时,在当地移民办的指导帮助下,严兴堂积极争取三峡移民后续工作专项资金,在闲置的厂房屋顶发展光伏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几万元收益。

  如今,长乐村民小组由刚搬迁时的20户71人,发展到现在的90人,人均年分红近1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在长布村18个村民小组中名列前茅。“大家的日子都慢慢的变好了。”说起村民们的生活现状,严兴堂掩饰不住喜悦之情。

  新生活,挥别的不只是贫困。于严兴堂而言,诉不尽的乡愁是奋斗笃行的动力,更是创新创业的灵感源泉。2024年底,严兴堂的“重庆风味馆”迎来升级——“思乡贤”餐饮公司正式开业。在这里,他把重庆菜端上桌,还让巫山土特产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知晓。“现在生活好了,更不能忘了家乡。”严兴堂打开一箱箱刚从重庆寄来的巫山洋芋、大溪粉条,迫不及待地摆在餐厅大堂的显眼位置。

  走进“思乡贤”,走廊墙上那一张张三峡移民老照片总会留住客人的脚步。“你不是在做菜,是在讲故事!”严兴堂说,食客的这句评价,让自己倍感欣慰。他把这份乡愁作为独一无二的“调料”,让每一道家乡菜更有滋味。凭着这份真挚情愫与清晰定位,他在当地竞争非常激烈的餐饮行业中逐步站稳了脚跟。

  “2021年,我的小儿子出生,现在我们都经常用粤语交流。”翻看着和家人拍的短视频,严兴堂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创业成功、家庭美满,他与惠州这片土地的情感羁绊不断加深。

  说广东话、交广东友,三峡移民在惠州成家又立业,日子像饭桌上的辣椒,越过越红火。如何让三峡移民进一步实现安稳致富?惠州一直在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多年来,我们统筹推进做好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工作,推动各地三峡后续项目落地见效,慢慢地加强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惠州市移民办主任庄宇丽语气坚定。

  在惠阳区,400余名三峡移民正向着“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充分的利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三峡后续工作)经费,实施美丽家园和发展生产项目,完善三峡移民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三峡移民增收。”吴冠文说。

  23年岁月流转,三峡移民已在长布村找到了新的生活支点。严兴堂又在谋划着村民小组的长远发展:“长布村本地人口3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超3万人,这是资源。”下一步,他计划将移民村打造成餐饮文化步行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移民生活慢慢的变好是我的梦想,希望我们大家生活能更上一层楼。”

  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中国水利报社纪检监督举报信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