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渍化耕地“蝶变”在即 银川芦花片区打响土地综合整治“百日攻坚战”

来源:欧宝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0 02:59:23

  秋收后的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芦花片区,呈现出一派与时间赛跑的火热建设景象:大型机械在刚收割完的田地里开挖管沟,工人们正紧张地铺设一条条管道。这里是芦花片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现场,一场让贺兰山西路街道办(原芦花乡)的盐渍化耕地“蝶变”为高产良田的“百日攻坚战”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6400多万元,建设规模达25155.6亩,核心内容有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截至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约80%,其中作为“心脏”工程的三个蓄水池已基本完工,正处于设施安装调试阶段,田间大规模的节水灌溉与暗管排水管道铺设进度已过大半。

  “我们这一个项目有两大亮点,一个是在灌溉上进行创新,一个是在排水方面做了提升。”银川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工作人员谢相坤介绍。在灌溉方面,项目将过去粗放的“大水漫灌”改为精准的“高效节水灌溉”。通过新建的蓄水池,水流经多级管道输送,最终以1.6厘米左右的细管像“打点滴”一样直接作用于作物根部,大幅度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在排水方面,项目引入了先进的“暗管排水”技术,直击耕地盐渍化的“病根”。“我们过去排水,就是在田边开个口子,让水自然流到沟里。但由于田地不平整,总有些水排不干净,太阳一晒,水分蒸发,盐分就留在地表,造成土壤盐碱化,极度影响粮食产量。”项目负责人在田间向记者解释道。

  新技术则是在田间地下约1.5米深处埋设排水管道,它们像“地下血管”一样,通过土壤的毛细作用将多余的地下水虹吸到管道中,并逐级汇入集水井。最精妙的一环在于,集水井中安装了光伏泵站,利用太阳能提供的电力,自动将积水抽排到主干沟渠中,确保地下水位从始至终保持在低位。“这就好比给田地加装了一个‘自动除湿器’,从根本上控制了盐分上升,让土壤保持‘干爽’。”该负责人形象地比喻道。

  “百日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与农时的无缝衔接。项目二标段项目经理武兵坦言:“我们一定要等农户收完庄稼才能下地施工,否则就会造成农户损失。”为此,各标段采取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超常规举措。

  “我们无法等到几百亩地全部收完再统一施工,那样时间根本来不及。”武兵说,他们的策略是“收一片,铺一片”,施工队紧跟在收割机后面,争分夺秒地进行管道铺设。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耽误核心渠系的施工期,他们甚至组织工人自己动手,将施工区域内尚未收割的玉米和稻子人工收割清理出来,为机械进场抢出宝贵时间。

  三标段项目经理樊金国对此深有同感:“从4月8日开工以来,我们有效的施工时间很紧张。9月底庄稼陆续收割后,我们马上组织机械人员倒排工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田间工程完成到了90%左右,力争抢在冬灌开始前基本完工。”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预期将新增耕地不少于1000亩,可直接用于落实银川市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全市耕地保护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暗管排水与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双剑合璧”,将有效治理项目区长期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改善农作物生长条件,有效提升粮食产能。

  同时,项目将实现耕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后续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和合理布局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能节约珍贵的黄河水资源,另一方面能降低农民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实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当前,“百日攻坚战”已进入最后收官阶段。昔日饱受盐渍化困扰的田地,正在这项高科技、高效率的整治工程中悄然“蝶变”,一片“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良田画卷,正于冬灌之水到来前,在芦花片区徐徐展开。

相关产品